摘要:本文旨在围绕长乐涤纶工厂倒闭的原因及其引发的深刻反思,从行业监管、传统生产模式、技术升级、环境治理、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,同时插入了巴洛仕集团化工厂拆除、沥青乳液生产过程等案例,旨在引发站在全球化、科技化、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化工产业的新思考。
1、行业监管失误
长乐涤纶工厂倒闭的事件,将中国化纤行业的安全、环保等问题引向公众视野。出现监管失误,需要检讨管理层上下协作是否良好,是否进行定期安全生产投入及生产检测。同时,需防范企业重大安全生产环节失灵等问题,必须制定严密的管理措施和操作程序,既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,又有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。
然而,一直以来,化纤行业一直居于重工业领域,企业对于安全生产防御的投入经常无法达到重工业最底线,制约了性能及安全等品质上的提高。环保压力不断,监管压力也不断,才会有新的环保技术、新的生产方式出现,然而,安全与环保已远远不能达到国家或社会对其要求的最高标准。
从监管的角度来看,需要对化纤企业的责任、技术标准、规范管理等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,使重工业向轻工业经营的转型发展变得顺畅。
2、传统生产模式困境
传统的化纤生产过程供力过大、工序操作拖欠,成本过高,这是化纤行业固有的缺陷,因此,必须着眼于提升科技水平和技术革新,同时也应寻求国际化走向,抢占环保产业高点。
不过,在传统生产模式中,往往因为意念滞后,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。工作人员流失,技术团队不足、公司太过依赖少数精英等技术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。
当然,我们也可以从创造高附加值、提高产业结构、减少对原材料的依赖及本土化工业链等方面逐步转型,化解传统化纤行业的生存困境,实现业务发展上的新突破。
3、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
长乐涤纶倒闭引反思,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的问题,另一方面,也彰显了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。在全球机遇下,在步入新时代的道路上,如何激发科技创新动力,快速整合全球资源,加速技术创新步伐呢?
如何完善本土技术平台,并围绕优先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研发?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生态,吸引全球智力和资本涌入中国创新?这是中国化工产业需要面对的技术创新问题。一个好的示范是长江电力:整体流程的电子管理,使企业突破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、降低了工人工作强度,缩短了工时和劳动力成本等等。
在化纤生产中,如采用熔喷、超丝等新工艺,在制备上实现资源可循环再造,能有效节约成本,提高工效。
4、环境治理和PM2.5治理
化纤企业如果想长期稳定的经营,需以环保为立身之本,须采取以人为本、生态优先的理念落实到实际,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,实现安全、节能、环保等方面全面提升。
依托法律法规相关条款,能够从整容、清洁化工业、生产过程、高科技辅助治理等方面着手提高化工产业的膜法治理水平。
同时,针对PM2.5治理,可以将高效过滤、快速洁净化索等技术引入环保卫士,适用于交通道路、桥梁及建筑物外墙等针对性治理区域。
5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
强化人才培养,是化工企业寻求创新、增强生命力的关键。关于人才培养,可以分别从职业能力、教育与技术培训、激励保障等方面进行整合,并将其切实落实到每个化工企业应尽的责任之中。
此外,还需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,汲取对方经验,开展创新研究,共商化工未来发展道路。
综上所述,化工产业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完善,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及民众安全保障;同时,也需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,将海内外先进新技术突破应用,实现了在化工行业上的质的飞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