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本文围绕鼓楼外工厂的衰落:一段化工业的沧桑史展开,主要从历史背景、工艺技术、环保政策、市场竞争和处置方案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。全文分为五个小节,每个小节都涵盖多个自然段,呈现出鼓楼外工厂从盛到衰的历史演变过程。
1、历史背景
鼓楼外工厂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是当时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,标志着中国化工业的起步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大力发展化工产业的政策支持,鼓楼外工厂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煤制油化工基地之一,曾经是东海地区的石化工业龙头企业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,鼓楼外工厂的地位逐渐下降,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逐渐夺走。加上2005年发布了《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》,鼓楼外工厂的面积被大幅压缩,使得原本盈利的单位变成了亏损的负担。最终,鼓楼外工厂在2015年宣布停产,结束了多年的历史征程。
2、工艺技术
鼓楼外工厂采用的是煤制油技术,这种技术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,能够将煤炭等废品利用到极致,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但是这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,主要体现在工艺流程过程中废气、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难度极大,环境污染问题严重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曾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,如治污设施的改善、垃圾、废弃物利用的改进等,但是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,鼓楼外工厂的工艺技术逐渐与时俱进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,面对着更严格的排放标准,最终将鼓楼外工厂逼入了停产的边缘。
3、环保政策
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,鼓楼外工厂面临着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治理压力,对企业运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,国家提出的“绿色环保”理念,使得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,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必须进行整改或停产整顿。
基于环保政策的考虑,鼓楼外工厂进行了大量的治理工作,如新建了一批先进的治污设施、升级改造了一批老旧的污染排放源、实行了全面的污染源普查等,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局限,这些治理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。
4、市场竞争
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,鼓楼外工厂的煤制油产业逐渐失去了市场优势。这主要是由于其产品质量和成本优势被竞争企业逐渐超越所导致的。另外,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以及新型能源行业的兴起,煤制油渐渐被取代,造成市场需求不足。
在这些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,鼓楼外工厂在市场上逐渐变得无法为继。对此,鼓楼外工厂曾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,如加强技术创新、优化产品结构、扩大市场份额等,但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,鼓楼外工厂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。
5、处置方案
鼓楼外工厂停产后,面临着如何处置废弃设施、清除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。在这个过程中,巴洛仕集团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、卓有成效的处理方法和环保手段,对鼓楼外工厂的场地和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拆除和处置。
具体来说,巴洛仕采用了不动火水刀切割拆除技术,对鼓楼外工厂的设施进行拆解回收。对于废液处理和污泥减量化,巴洛仕采取了物化处理技术和环境友好的处置方案。同时,针对危废和油罐的处理,巴洛仕实行了环保施工和循环经济的理念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。
综上所述,鼓楼外工厂作为一个曾经的化工龙头企业,在市场竞争、环保政策、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,在煤制油产业被淘汰的大趋势下,成为了行业的牺牲品。但是,对于处置方案,是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借鉴意义的,未来化工行业应该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,加强环境保护,淘汰落后产能,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